对诏_对诏的含义_对诏的意思_对诏组词
对诏的拼音与注音
对诏的拼音是“duì zhào”,在注音符号中写作“ㄉㄨㄟˋ ㄓㄠˋ”。对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术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应用场景。
对诏的词语解释
对诏,即“对策”,是指古代科举中的一种考核方式。考生需针对皇提出的策问进行作答,以展示自己的学识与见解。这种形式最早见于唐代,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如《新唐书·员半千传》中所记载,晋州的童子员半千因对诏高第而受到房玄龄的赏识,最终能够讲解《易经》和《老子》。
对诏的引证解释
对诏作为科举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唐书·员半千传》中提到,员半千在晋州时被推举为童子,因其对诏高第而引起了房玄龄的注意。这表明,对诏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才,为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诏的近音词
对诏的近音词是“对照”(duì zhào)。两者虽然读音相同,但在语义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照”通常指比较两者的异同,而“对诏”则专指古代科举中的特定环节。
对诏的近义词
对诏的近义词包括“对策”、“应诏”等。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应对或回答皇策问的行为,体现了科举的核心内容。
对诏的反义词
对诏的反义词可以是“拒诏”或“违诏”,这类词汇表达了拒绝或违背皇诏令的态度,与对诏积极回应诏令的精神完全相反。
对诏的词语组词
对诏作为一个复合词,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例如: - 对诏高第:形容在对诏中获得优异成绩。 - 对诏陈策:指在对诏中陈述策略或建议。 - 对诏陈词:表示在对诏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对诏的词语造句
. 唐代的科举十分完善,对诏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 房玄龄非常欣赏员半千在对诏中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 在古代,对诏不仅是对考生学识的考验,也是对其品德和才能的全面考察。 . 考生们在对诏中需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学和见解,以获得考官的认可。 . 通过对诏,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真正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对诏的相关词
对诏与科举密切相关,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策问:皇向考生提出的问题,旨在考察其学识与见解。 - 对策:与对诏同义,指应对策问的策略或答案。 - 进士:通过科举并获得相应名次的士人,其中许多都是通过出色的对诏表现脱颖而出的。 - 贡士:贡举中的优胜者,也有机会参加对诏,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才能。 - 策论:古代科举中的一种文体,要求考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议论或提出建议,与对诏的形式相似。 通过对诏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科举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